新闻中心

NEWS

 广告发行热线:010-65513554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010-65511557

送别 | 宗庆后的利与义

创建时间:2024-02-28 15:00

来源:潮新闻

作者:黄云灵 朱高祥

 

淅淅沥沥的雨,似万千缅怀,轻牵哀思,相映人心。今日,我们一起,送别宗庆后。

“路极长,是我一步一步走出来的,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,我走过阳关大道,也走过独木小桥;路旁有深山大泽,也有平坡宜人;有迷途知返,也有绝处逢生……”——2018年,头发斑白的宗庆后在镜头前用一口浓重的浙江普通话朗读季羡林的《八十抒怀》。

曾言“永不退休”的宗庆后,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节猝然离去。正如他所念,在这条漫长的路上,他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巨大变迁,更作为开拓者之一,以激情、敏锐、智慧,亲身参与了当代中国经济转轨,以格局、温情、责任,荫蔽和鼓舞了无数世人。

贯穿宗庆后一生的“利”与“义”,成就了他的生前身后名。而追溯这两个字的来路去向,继承这份为后世留下的宝贵遗产,或许是我们缅怀他的最好方式。

时令尚寒,叶未舒张。但我们都相信,它们正蜷缩在土里,做着春天的梦。

 

利,从何而来

 

杭州清泰街160号,娃哈哈原总部铁门前的鲜花越积越多。这些天来,对宗庆后的悼念潮一波一波地,从这里向外延荡,突破时空和地域,从他的亲朋老友,娃哈哈的员工伙伴,漫向天南地北以及年轻一辈企业家,80、90、00后代人。

“听说宗老去世的消息心情很沉重,我们从小喝娃哈哈长大,对这个特别有感情。”其中一位献花者说。

在宗庆后的诸多标签中,“娃哈哈”是与他贴得最紧密的一个。创办娃哈哈的历程,许多人也耳熟能详:1987年,42岁的宗庆后承包了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,以3个人、50平方米场地的全部“家当”开始创业。从推销文具、笤帚,卖棒冰、汽水,到代理和代加工“中国花粉口服液”,再到开发自有产品,孕育和抚养“娃哈哈”成长壮大走向全国,一次次跨越成就了如今的中国饮料行业巨头。

这既是时代的必然和偶然,也关乎个体的选择、创新和拼搏。

“利”是被时代和政策的浪潮托举起来的。宗庆后曾数次直言,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娃哈哈”。

改革开放允许搞民营经济,打破了平均主义的“大锅饭”,调动起了老百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。上世纪80年代,无数后来如雷贯耳的公司诞生了:万科、海尔、联想、华为,也包括娃哈哈。此后,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并不断建设完善,民营经济的活力也得到持续释放。

“利”也是个体凭本事抓住的。这些公司的背后,是历史筛选出的一批人。王石、张瑞敏、柳传志、任正非、宗庆后……他们历经苦难,清醒而坚忍;他们善于捕捉机会,把每个机会都当作救命稻草牢牢紧抓;他们研习宏观政策,有决断和自信。这批人身上所具备的素质,用宗庆后自己的话总结,是诗人的想象力、科学家的敏锐、哲学家的头脑和战略家的本领。当然,还要加上无比的勤奋。

37年来,娃哈哈从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,跃升为中国企业500强、中国制造业500强、中国民企500强前列,宗庆后自己则三度问鼎各类排行榜“中国首富”。在改革开放40周年节点接受媒体采访时,他说:“我只是一个普通人,幸运的是赶上了一个创业的好时代。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政策和政府的重视扶持之下发展起来的,现在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力量,不仅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,也创造了很多财富。”

 

义,去往何处

 

在商言商,利益毋庸回避;义利并举,才能让一位企业家真正获得尊敬。

2月26日,杭州婺江路地铁站附近,娃哈哈集团的人才公寓项目正在建设。娃哈哈的老员工陈刚强来到这里缅怀老领导宗庆后,望着周遭一切,感慨万千。

“宗总对公司员工的生活非常关心。你看,1991年兼并(杭州罐头食品厂),1992年分房,这速度多快。”陈刚强回忆道,娃哈哈在海宁、萧山、下沙等地造了很多外来青工住的房子,这是“家文化”的生动体现。

娃哈哈奉行“家文化”,叫做“凝聚小家,发展大家,报效国家”。这就像一个大家庭,宗庆后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。有人记得,直到后来兼并了2000多人的国营杭州罐头食品厂,宗庆后还总是会在车间里身体力行地干活,每个员工的脾气、性格、水平,他都知道,员工遇到事情都是直接找他,这是宗庆后最骄傲的事情。

生于贫困家庭,白手起家,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搏击的宗庆后,依然秉承着朴素的民生观念。

2月26日,一位曾在2008年雪灾期间任职杭州抗雪救灾指挥部的读者张先生向记者回忆:“那时候,我分管的一个地方在娃哈哈总部门口的清泰立交桥下,宗老亲自带队,给滞留旅客们送来了一锅锅热气腾腾的馒头、一筐筐烫过的八宝粥。”张先生说,宗老真的是一个好人。

娃哈哈与宗庆后的“义”,还有许多:比如,上世纪90年代初,党中央、国务院发出了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。1994年,杭州娃哈哈集团举资4000万元迁建改造三家企业,妥善安置了1300名移民就业,被誉为三峡库区对口支援的典范。又比如,2008年,汶川地震发生,举国悲痛,全国各个企业纷纷捐款捐物,娃哈哈累计捐赠超过1500万元。

“达则兼济天下”的家国情怀,是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企业家身上普遍的品质,也是宗庆后身上最耀眼的标签。

利字之上,义字当头。

宗庆后曾说,作为一名企业家,应该把金钱看得淡一些,把社会责任看得重一些。慈善是一项长期的事业,应该让慈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。

他曾在写给“春风学子”的一封信中提到,慈善力量的爱如同《山海经》中的“息壤”,只要有一粒“微小的息壤”,借“春风”播撒世间,便能催生出抵御万难的磅礴力量。

 

义利永传承

 

“斯人已逝,传奇谢幕,但精神永存。”

宗庆后逝世的消息传来,无数浙商友人、后辈及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缅怀这位传奇的中国企业家。

浙江中南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吴建荣追忆道:“回忆这几十年,他勤奋务实的创业精神、勇于开拓的开放精神、敢于自我纠正的包容精神、捕捉市场优势的思变精神和恪守承诺的诚信品质,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!”

每个英雄都有属于他的时代,每个时代也都有属于它的英雄。那个改革开放初期蹬着三轮车送文具纸张的人,总是穿着布鞋、夹克,深入一线“走读市场”的人,终究是离我们而去了。他的创业史是中国改革大潮中的一个缩影,他一生的奋斗历程正是浙商“四千精神”的典范。

宗庆后曾说:“我们那一代的老企业家很多都是白手起家,都很勤奋。”如今,他的女儿如所有的新生代浙商一样,已经接过父亲手中的船舵,成为“娃哈哈第二勤奋的人”,继承下父亲的果敢、坚毅、勤奋和睿智,学习着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家。

37年聚焦主业坚守实业艰苦创业,宗庆后专注务实的企业家精神,是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。

这种内在驱动力,被越来越多的新生代浙商传承下来。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说,在现实社会中,物质匮乏年代,一代代浙商凭借吃苦耐劳、敢闯敢拼的精神谱写了许多辉煌的历史。如今,在不少领域,新生代浙商开始接棒,他们的创新意识,特别是对于新理念、新技术、新模式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更高、更强,但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。

从1978年的校办企业工人,到三度问鼎中国富豪榜的“饮料大王”,宗庆后的一生给中国企业家们写下了一个可以临摹的范本。正如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宏伟所说,企业家自我进化的方向一定不是成为“老板”,成为赤裸裸的资本、成为技术的异化,而是回归于人,回归于大地,造福于社会、人民。

在企业家精神不断被提及的当下,后辈们该如何回望宗庆后的“背影”,也许他在《朗读者》节目中已经回答:“纵浪大化中,不喜亦不惧。应尽便须尽,无复独多虑。”